烏克蘭防空部隊發言人今天說:「這是先前沒有人達成的戰果。
蔡培慧在去(2022)年九合一地方選舉中競選縣長失利,但排了整整1個月的謝票行程,藉此檢討、學習、了解民眾心聲。總統蔡英文曾指出,後來他放棄連任不分區立委、蹲點南投,在擔任行政院中辦執行長期間,推動南投產業加值、升級轉型,並促成「地方創生青年創業孵育基地」,且匯集中興大學、資策會、工研院各界資源,帶動地方的發展與活化。
他強調自己年過七旬,但仍身體硬朗、健康,樂於為民服務,希望南投鄉親能再給他為民喉舌的機會。在徵詢地方意見、參考民調進行綜合評估後,認為應徵召現階段最能勝選的林明溱參選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去(2022)年,影迷期盼已久的《阿凡達》續集《阿凡達:水之道》已經於年底12月14日陸續於各國上映,而首週累積票房數字美國進帳1.34億美元,美國以外的國際市場則是收入3.01億美元,使得全球票房收入達到4.35億美元,成為疫情時代第三高的開票數字,僅次於《蜘蛛人:無家日》的6億美元,以及《奇異博士2:失控多重宇宙》的4.42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期間,也僅有《蜘蛛人:無家日》與《阿凡達:水之道》兩部電影在國際市場票房突破10億美元,《捍衛戰士:獨行俠》雖然全球累積14.88億美元,但美國與國際市場相對均衡,各有7億美元左右的進帳,也使得《捍衛戰士:獨行俠》並未在國際市場突破10億美元大關。
延伸閱讀 《阿凡達:水之道》美國票房不畏暴雪持續開紅盤,奧斯卡名導新作慘遭滑鐵盧 一代大師隕落:從鐵達尼到阿凡達,細數電影配樂家詹姆斯霍納留給世人的不朽傑作 《阿凡達》名導詹姆斯卡麥隆抨擊超級英雄電影:「漫威和DC的角色不管幾歲,表現得就像大學生」 【影評】《阿凡達:水之道》:視覺與聽覺的絕美饗宴,但劇情一堆伏筆不解釋,有種「我到底看了什麼?」的被騙感覺【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換句話說,也就是需要總計突破20億美元大關,而目前在20億美元級別之中,綜觀影史也就5部電影能達成此紀錄,包含《阿凡達》(29.22億美元)、《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27.97億美元)、《鐵達尼號》(22.01億美元)、《STAR WARS:原力覺醒》(20.69億美元)以及《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20.48億美元),其中《阿凡達》與《鐵達尼號》就是出自詹姆斯卡麥隆之手。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至於「唱得好不好」,那就是觀眾的個人判斷了我一直相信能夠保留最多可能的教法就是最好的教法。任何一個老師,特別是這樣堂而皇之在社群媒體上,都沒有嫌棄學生的權利,也不應該動輒論斷高低成敗,甚至宣揚某種毀滅論。寫作課應該教什麼? 筆者誠摯感謝一些第一線的老師努力突破現行課綱和教材的限制,還有一些學者、作者和團體嘗試編輯另類的語文和哲學教材,帶給學生更多教學、寫作與哲學思辨的啟發。
對我而言,寫作課應該是要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能有所發揮的題材類型和表達方式,不是強化優美詞藻、絢麗的寫作技巧和文學經典,更重要的是,應該要脫離考試的枷鎖,不要讓考試(即使是無可避免)引導寫作教學。身為一個資深教師,本身也出版寫作方面的書籍,做出這樣的公開發言實在值得商榷。
PS.教學30年,帶校刊23年,超有感〉的臉書貼文引起熱議,作家廖玉蕙強力回擊,指出蔡的心態才是問題的核心。馬英九說他「把原住民當人看」,整天把中國經典掛在嘴邊、自詡中國帝王的柯文哲說原住民青年追求轉型正義是在無病呻吟,某張姓作家在前總統李登輝過世時發布賀詞,這些恐怕都不是偶發事件。筆者無意否定蔡老師或任何老師的付出,包括筆者在內的每個老師都得時常反省給學生多少學習的誘因。整體的「國文」教材裡充斥「偉人」教忠教孝與文人騷客附庸風雅,背誦詩詞古文成了平時教學和考試的重點。
就教師的職責來說,這樣的發言既不科學也不道德。寫作課應該教什麼、怎麼教?老師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要培養學生的什麼能力與特質?或者從一個哲學的層次上來問,寫作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應該是我們在爭論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否崩壞的時候,要被嚴肅思考的問題。在一個多元文化的民主時代裡,要求學生背誦《出師表》、《赤壁賦》,背不出來還有可能要罰寫,到底能給學生什麼樣的寫作能力的薰陶呢?還是在遵古賤今,揠苗助長,強迫學生提早老成世故? 國民黨黨國體制下的「國文」教育,說穿了就是大中國主義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一環,台灣在進入民主化時代之後,每當有識之士提出「國文」教學的改革倡議,或調整文言文比例的訴求,就會有類似「搶救古文聯盟」和一些統派作家跳出來扣上去中國化的大帽子,恐嚇沒有古文學生就不會寫作、語言和文學素養就會崩落。具有積極意義的寫作不可能脫離豐富的閱讀,每一種語言、文學與文化都有其優美之處,都能夠為寫作提供素材與靈感,語文教學不應該被限定於在任何單一的傳統。
也許有學生真的沒有掌握寫作的要領,但個別的原因也許很複雜,很難一概而論,更何況寫不好的學生更需要被鼓勵,不是這樣一次貶抑整個世代,讓學生強化、內化負面評價,寫不好的更不敢寫、不想寫。生命即是寫作 說個玩笑話。
也不一定要為什麼偉大真理服務,更不是要服膺、歌詠什麼偉大的文學文化傳統,甚至是應該要突破和挑戰傳統。文:黃涵榆(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不務正業,致力跨越學術藩籬,畢生最大夢想是台灣人成為有知識、正義感和寬闊世界觀的新民族) 是雪崩還是鄙視? 知名高中教師作家蔡淇華日前一篇〈台灣學生的寫作能力,正以雪崩的速度在崩壞。
幾年前我教的寫作課班上有學生經常缺交作業——我一向不會嚴格限定繳交期限,因為我一直認定寫作的各種條件都需要時間醞釀,特別是對那些「慢條斯理」的作者來說,應該容許學生情感和理智上拒絕表示什麼——我常笑著跟他們說,「沒有遲交缺交的問題,你們用自己的人生寫作。但是文言文長期以來在台灣中學的語文教育裡被神聖化,成為跨越歷史時空的經典、權威甚至教條。對於那些大中國主義者而言,多元語言與文化只有在以中國為骨幹的框架裡才有意義,才會被認可。從筆者所經歷的文學研究訓練和自我的探索來說,文學生產有其特定的政治、社會、文化與歷史情境,文學詮釋也因此應該脈絡化。筆者認為具有積極意義的寫作課應該從自我探索出發,細心觀察和深刻描述周遭的現實(例如一個難忘的事件或一個寓意深遠的物品),進而發展出在地關懷與認同、公民意識(例如性別平權、族群平等、環保、社會正義等意識)與國際觀。寫作除了需要細心觀察和冷靜思考之外,也需要經驗與情緒的沈澱,適度的孤獨也有其必要,這在當前網路科技和社群媒體氾濫的時代顯得格外困難,也因此更加珍貴。
台灣的語文教育也應該依循這樣的改革進程。筆者無權也無意指導現今的語文教育和寫作課如何實現這些條件,但我很確定,絕對不該以不變應萬變,反覆強調文言文和所謂的「國學」不容質疑的地位,更不是自以為是地指責整個世代的語言能力崩壞。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改革後的歷史課綱以台灣為主體,從東亞和世界認識台灣,不再像國民黨黨國體制下獨尊中國史的歷史教學架構,台灣、東亞和世界都只是中國史的註腳或附庸寫作除了需要細心觀察和冷靜思考之外,也需要經驗與情緒的沈澱,適度的孤獨也有其必要,這在當前網路科技和社群媒體氾濫的時代顯得格外困難,也因此更加珍貴。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改革後的歷史課綱以台灣為主體,從東亞和世界認識台灣,不再像國民黨黨國體制下獨尊中國史的歷史教學架構,台灣、東亞和世界都只是中國史的註腳或附庸。馬英九說他「把原住民當人看」,整天把中國經典掛在嘴邊、自詡中國帝王的柯文哲說原住民青年追求轉型正義是在無病呻吟,某張姓作家在前總統李登輝過世時發布賀詞,這些恐怕都不是偶發事件。
PS.教學30年,帶校刊23年,超有感〉的臉書貼文引起熱議,作家廖玉蕙強力回擊,指出蔡的心態才是問題的核心。對於那些大中國主義者而言,多元語言與文化只有在以中國為骨幹的框架裡才有意義,才會被認可。在一個多元文化的民主時代裡,要求學生背誦《出師表》、《赤壁賦》,背不出來還有可能要罰寫,到底能給學生什麼樣的寫作能力的薰陶呢?還是在遵古賤今,揠苗助長,強迫學生提早老成世故? 國民黨黨國體制下的「國文」教育,說穿了就是大中國主義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一環,台灣在進入民主化時代之後,每當有識之士提出「國文」教學的改革倡議,或調整文言文比例的訴求,就會有類似「搶救古文聯盟」和一些統派作家跳出來扣上去中國化的大帽子,恐嚇沒有古文學生就不會寫作、語言和文學素養就會崩落。筆者認為具有積極意義的寫作課應該從自我探索出發,細心觀察和深刻描述周遭的現實(例如一個難忘的事件或一個寓意深遠的物品),進而發展出在地關懷與認同、公民意識(例如性別平權、族群平等、環保、社會正義等意識)與國際觀。
筆者無意否定蔡老師或任何老師的付出,包括筆者在內的每個老師都得時常反省給學生多少學習的誘因。就教師的職責來說,這樣的發言既不科學也不道德。
但是文言文長期以來在台灣中學的語文教育裡被神聖化,成為跨越歷史時空的經典、權威甚至教條。寫作課應該教什麼、怎麼教?老師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要培養學生的什麼能力與特質?或者從一個哲學的層次上來問,寫作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應該是我們在爭論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否崩壞的時候,要被嚴肅思考的問題。
整體的「國文」教材裡充斥「偉人」教忠教孝與文人騷客附庸風雅,背誦詩詞古文成了平時教學和考試的重點。也不一定要為什麼偉大真理服務,更不是要服膺、歌詠什麼偉大的文學文化傳統,甚至是應該要突破和挑戰傳統。
我一直相信能夠保留最多可能的教法就是最好的教法。台灣的語文教育也應該依循這樣的改革進程。寫作課應該教什麼? 筆者誠摯感謝一些第一線的老師努力突破現行課綱和教材的限制,還有一些學者、作者和團體嘗試編輯另類的語文和哲學教材,帶給學生更多教學、寫作與哲學思辨的啟發。文:黃涵榆(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不務正業,致力跨越學術藩籬,畢生最大夢想是台灣人成為有知識、正義感和寬闊世界觀的新民族) 是雪崩還是鄙視? 知名高中教師作家蔡淇華日前一篇〈台灣學生的寫作能力,正以雪崩的速度在崩壞。
對我而言,寫作課應該是要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能有所發揮的題材類型和表達方式,不是強化優美詞藻、絢麗的寫作技巧和文學經典,更重要的是,應該要脫離考試的枷鎖,不要讓考試(即使是無可避免)引導寫作教學。幾年前我教的寫作課班上有學生經常缺交作業——我一向不會嚴格限定繳交期限,因為我一直認定寫作的各種條件都需要時間醞釀,特別是對那些「慢條斯理」的作者來說,應該容許學生情感和理智上拒絕表示什麼——我常笑著跟他們說,「沒有遲交缺交的問題,你們用自己的人生寫作。
筆者無權也無意指導現今的語文教育和寫作課如何實現這些條件,但我很確定,絕對不該以不變應萬變,反覆強調文言文和所謂的「國學」不容質疑的地位,更不是自以為是地指責整個世代的語言能力崩壞。具有積極意義的寫作不可能脫離豐富的閱讀,每一種語言、文學與文化都有其優美之處,都能夠為寫作提供素材與靈感,語文教學不應該被限定於在任何單一的傳統。
任何一個老師,特別是這樣堂而皇之在社群媒體上,都沒有嫌棄學生的權利,也不應該動輒論斷高低成敗,甚至宣揚某種毀滅論。身為一個資深教師,本身也出版寫作方面的書籍,做出這樣的公開發言實在值得商榷。